导演:郑洞天
TAG:剧情
简介:郑洞天口述:温情叙讲“家里的事” ——《大众电影》 2007年第13期 ……(前略) 《鸳鸯楼》:最接近我对电影和生活的认识 1986我拍了《鸳鸯楼》,这该确实是篇命题作文。两个由头,一个是表演系明星班要毕业,往常毕业确实是在舞台上排一出大戏,但明星班差不多上闻名演员,学院就讲咱们花点钞票拍部电影吧,那么电影的前提就得是群戏,演员得用得多。另外,当时北京市政府为了解决大龄青年的住房困难咨询题,在双榆树现在的双安商场旁建了一幢“鸳鸯楼”,大约四十平方米不到,一室一厅,一厨一卫,夫妻两人年龄相加超过55岁的才能住上。这两件事凑成了我们的故事。 从整体的美学上讲,事实上《鸳鸯楼》比《邻居》更纪实。《邻居》是外观纪实,剧情是戏剧化的,故事的结构完全是一个完整的戏剧结构,最后皆大欢喜,所有的矛盾都解决了。而《鸳鸯楼》是开放的,是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,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同一天的同一个下午,故事结束时家家的矛盾都没解决,但两口子还得过下去。 也就我们第四代会这么拍,要让年轻人拍,或许不是这家离婚确实是那家跳楼。人家会讲,按你那个故事这两口子如何混下去呀7这就跟我的方法不一样,我就觉得天下的夫妻全如此,哪有没矛盾的夫妻?到今天我也是这看法,确实是所有夫妻之间的矛盾都不足以散伙,干嘛要散伙?!我一直讲一夫一妻的爱情是所有爱情故事里最难写的,写第三者特容易,没有第三者的爱情最难写,然而写好了最耐看,因为它是绝大多数人能感同身受到的。专门惋惜我到现在还没有拍一个纯粹的情感故事。 《鸳鸯楼》里依旧用的非作曲音乐,我们叫有声源音乐,音乐是用来作陪衬的。(笑)还在得罪黄准老师。 《鸳鸯楼》里的新课题 因为常常被人咨询什么缘故我拍戏的产量不高7被咨询得多了,我就有了固定答案,也就一直照着那个回答做着。我如此回答:因为我是老师不是职业导演,因此我每拍一部戏都得给自己定个目标,一部电影要定三个以上的课题,拍完以后拿回去能跟学生讲出点道道。因此我的每部作品都最少要干三件往常没干过的新奇事儿。 《鸳鸯楼》跟《邻居》有什么不一样?《邻居》单机拍摄,《鸳鸯楼》两台摄影机同时拍,双机最大的优势确实是对表演的解放,全过程都记录下来,到剪接台上再挑最精彩的用;最难的确实是这两机器摆在哪儿,不打架,不穿帮。《鸳鸯楼》的第二个课题是同期录音,那时一年只有几部片子搞同期,因为怕环境噪音不行操纵,而且耗片比高,但拍过同期的人确信再也不想拍后期配音的了,因为声音、台词都太真实了。第三条,它是个分段体,六个小故事谁跟谁都不挨着。像后来的《爱情麻辣烫》什么的,出了一批分段体的电影,明白的人就讲,人家《鸳鸯楼》十几年前就玩过了。 我在《导演阐述》里写了一个意思——“人们从群居的大杂院向往住进单元楼,想要独立的空间,然而住进独立空间又发生了新的咨询题,老死不相往来。中国传统邻里那种相濡以沫的关系,被新的生活方式给隔断了。这将是中国人下一步要面临的咨询题。”这话到今天就更是如此了。我1986年第一次到美国,人家咨询我感受纽约跟北京有什么不同,我讲我这么跟你讲吧,在北京我要是突然失踪了,二十四小时之内我确信被寻着,而在纽约我一旦丢了,二十四年也没人寻我!你呆在中国的那个大酱缸里面老讲讨厌,如何不让我清静会儿,寻我干嘛呀,我情愿玩失踪!但我在纽约碰见艾未未,穿着一身国防绿在第五大道上走。我讲你穿成如此没人看你吗?他讲你看有人看我吗?因此,真到了谁也不理你的那一天,你没准又怀念起那个“酱缸”了。 那个世界实际上是特不丰富的。拍《鸳鸯楼》当时的观念,确实是要讲每家都有自己的事,那个是最好玩的。至于这些事的是非,谁对谁不对,那个不重要,因为这是生活,没有绝对的是非。你看那六家差不多上差不多上在吵,每家差不多上,吵的一生都天翻地覆,也没事,这确实是最正常的夫妻生活和家庭单元。至今有记者咨询起我拍的十部片子:你觉得哪部片子最好?我会回答:那个我讲不上,我觉得各有不同,因为我每部电影有不同的课题。但《鸳鸯楼》是我比较喜爱的,它最接近我对电影对生活的认识,它是我这十部电影里,唯一一部骨子里面以人物为中心的影片,其它还差不多上理念第一位。《鸳鸯楼》没有主题,确实是写人。那时陈凯歌从美国回来,看了《鸳鸯楼》讲:“国内电影差不多如此拍人了!”惋惜的是,到今天为止,我们拍的电影,真正以人为第一位的,而不是意识形态第一位的,特很多。 ……(后略)